发布时间:2010-06-10 浏览次数:611
最近,蚕茧、生丝价格不断上涨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作为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县市,宜州市在此次蚕茧涨价风波中受到的影响不容小视。由于宜州市的蚕茧丝市场是处在一个完全开放的状态,当市场秩序被少数投机分子扰乱,政府该如何作为将茧价稳定到正常的范围?
茧丝变“金丝”
上周以来,全国各地春茧收购陆续开秤收购,收购价大多高于当地指导价,洪涝灾害、病虫害又加大了对广西蚕茧上涨的预期。记者从中国纺织网了解到,6月7日,广西的干茧报价为8.4万-8.5万元/吨,厂检丝现货价格为27.3万-27.5万元/吨。相对于6月4日的报价,干茧和生丝现货价格看上去都已略有下跌。但是记者翻看去年6月8日的报价时却看到,当日的干茧价格仅为4.9万-5.6万元/吨,生丝价格则保持在17.5万-19.5万元/吨,仅仅一年的时间,广西茧、丝价格就翻了差不多一倍。广东、浙江、江苏和四川等其他产茧产丝大省的情况也与广西差不多。
作为广西的第一家制绸企业,宜州市恒源达丝绸有限公司的原料几乎全部来自宜州本地,该公司总经理万维山告诉记者,今年春节的时候,宜州的鲜茧收购价一度涨到36.8元/公斤,干茧价格9万元/吨,按照2.5吨鲜茧制成1吨干茧、3.5吨干茧制成1吨生丝的毛折率计算,生产1吨生丝的干茧成本就达31.5万元。这个成本价与生丝每吨市场价29万元相比,存在2.5万元的倒挂价差。
万维山说,恒源达公司是由江苏恒源丝绸集团响应“东丝西移”政策到广西投资兴办的真丝面料生产企业,实力比较雄厚,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加上政策的支持,还是可以承受的住目前的局面的。
但是其他一些规模较小的茧丝绸加工企业,面对如此高的倒挂差价,还是显得颇为焦虑。5月底,宜州市某企业负责人就曾向媒体诉苦:由于干茧价格一路猛涨,生丝价格不断飙升,下游服装厂纷纷改用替代原料,高价生丝根本销不动。
“茧比丝贵”后面的推手
“茧比丝贵”,个中原因是什么?
宜州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园区企业的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了一个词——“炒作”。
去年以来持续大半年的干旱,以及蚕沙治理力度不够,导致宜州市春茧减产,提高了鲜茧的收购价格。“但是出现这么高的价格,完全没有人为的因素是不可能的。”万维山说。
宜州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韦思庆告诉记者,与其他地方用政府行为设定保护价或指导价等方式不同的是,宜州市对蚕茧市场的管理几乎是完全放开的:一方面,把市内所有桑园划分给茧丝绸加工企业,由企业向蚕农提供种桑养蚕方面的技术和服务,严把“种子关”,提高蚕茧质量和数量,而蚕农又可以直接向企业提供蚕茧,即“桑园是企业的第一车间”;另一方面,去年宜州市全年的干茧产量为1.5万吨左右,但宜州市内企业能消化掉的干茧量仅为6000吨左右,这就意味着有3/5的干茧要销到宜州以及广西以外的市场,按理说不该出现干茧供不应求的现象。而“调皮”的市场有时并不遵循价值规律,背后的推手是谁?
“炒作是肯定有的,问题是怎样解决好这个问题。”韦思庆说。
兼顾各方利益 促产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稳定市场环境,把蚕茧价格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宜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多次与企业、蚕农、茧站做沟通,最终,鲜茧收购价格从春节前的36元/公斤下降到目前的30元/公斤。
“这其实不是一个政府行为。”韦思庆说,“政府在这方面只是起了协调的作用。首先,我们要告诉蚕农,长期高价运作必然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甚至导致企业亏损、倒闭,没有了企业去收购蚕茧,蚕农的利益同样会受到损害;其次,我们与企业和茧站分别算了笔账,既要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也要考虑到茧站的利益空间,同时,建议一些囤积蚕茧较多的企业尽快减少原料的库存量,暂时放缓收购蚕茧,给市场一个缓冲的时间。把鲜茧收购价格控制在30元/公斤左右,其实是由企业、蚕农、茧站三方自发决定的。这与其说是政府的功劳,不如说就是市场本身的功劳。”
在市场规律面前,宜州市政府理智地选择了“无为”,却收到了比“有为”更好的效果。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广西有1/3的缫丝厂因茧价过高导致停产。6月4日,在宜州市经济开发区茧丝绸产业园采访时看到,该园区的9家茧丝绸相关企业都还在正常生产,受访的企业负责人也都表示,虽然目前的确存在倒挂的困难,但是都还能够撑得下去,并相信茧价能很快恢复正常水平。韦思庆告诉记者:“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目前为止,宜州市所有的茧丝绸加工企业,没有一家出现停产的情况。”
来源:广西日报